“城镇化”是一个古老的命题。早在古罗马时代,通过战争掠夺来的财富就被用于城市建设。所以,有人说“城市是一个陷阱,无数的财富都被装了进去”。这也许有些危言耸听。但不容忽视的是,快速城镇化所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,如不引起重视,将成为今后面临的一个巨大而长期的挑战。20世纪初,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就说过:“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过分拥挤、人口稠密的城市时代,但是对于那些有能力看清某些迹象的人来说,这些迹象已经告诉他们,即将到来的这场变革是如此巨大、如此势不可挡,因此20世纪必将成为向外大迁移的时代。”
了解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史,你就会发现,在城镇化率从20%提高到40%的这个过程中,英国经历了120年、法国经历了100年、德国经历了80年、美国经历了40年,苏联和日本分别经历了30年,而中国仅用了22年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·斯蒂格利茨曾预言:在21世纪,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,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,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。统计显示,2017年年末,我国城市总数接近700个。而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.1亿人,比1978年年末增加了6.4亿人,年均增加1644万人;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.52%,比1978年末提高40.6个百分点,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。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罕见的。从世界城镇化过程的一般规律来看,城镇化大体经历了城市化—大城市郊区化(城市空心化)——城市更新(城市复兴)的发展历程。改革开放40多年来,各式各样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取代了原来破旧和低矮的房屋,矗立在城市被修饰过的肌肤之上。
这些年,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不断地“长大”“长高”“长密”,甚至不顾城市的“风道”“天际线”“地平线”。虽然城市变漂亮了、变繁华了,但宜居性和舒适性却大大降低了,甚至有些新兴城市已失去了旧时的纯粹,不再是人们内心期待的符合人性需求的居住空间。这些变化在越来越城市化的今天,打破了原来平静的生活场景,也让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理念有了改变。人们发现,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并未如当初预期一样,让大量的农业人口真正融人城市社会,相反,却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和空间利用粗放低效、大中城市的“城市病”日趋严重等现象,迫切需要转型发展。如果说过去一提到城镇化就想到盖房子,那现在就该思考如何实现产城融合、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了。因此,我们说,中国的“后城镇化时代”已经到来。
就现阶段而言,我国城镇化的当务之急,是要着力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、生活设施和日益恶化的环境条件,让农民能够“耕者有其田,居者有其屋”,能够“离土不离乡,离乡不离土”,能够靠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作物的亩产、增加收人,让农民的辛勤劳作能有称心的回报,过上有别于城市喧嚣场景的鸡犬相闻、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田园生活,让他们依恋家乡、安心建设家乡,不再靠打工度日,从而告别年复一年的城市“打工大军”的大迁徙。如果把千城一面、千篇一律的城市模式复制到农村,可以说,城镇化发展战略就失败了。值得庆幸的是,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,“要让城市融人大自然,让居民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离愁",“要融人现代元素,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,延续城市历史文脉”,“要融人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,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”。其中释放的大量信息值得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细细斟酌,并引起两者的高度重视,从而使它们把中央的决策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。